历史如何穿透时光,真实而有力地抵达后人?《正义之战》以影像为载体给出答案
2025年,历史的指针指向一个沉甸甸的刻度—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当硝烟早已散尽,历史如何穿透时光的尘埃,真实而有力地抵达后人?
2025年,历史的指针指向一个沉甸甸的刻度—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当硝烟早已散尽,历史如何穿透时光的尘埃,真实而有力地抵达后人?
全国抗战开始前后,对于全国抗战的进程及前途,国内舆论中的“亡国论”和“速胜论”相当盛行。毛泽东结合中外战争,尤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,集中全党智慧,于1938年5月发表了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《论持久战》,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抗战三阶段的发展规律,准确地描绘
1931年9月18日,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,反诬中国军队所为,随后炮轰北大营。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,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。
在《论持久战》中,毛泽东指出: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众之中”,并提出了“兵民是胜利之本”的著名论断,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。80多年后的今天,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,再读《论持久战》,重思“兵民是胜
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。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,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、以血肉之躯筑长城,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。”
观看“9・3 阅兵” 之后,脑海中萌生了想写点东西的念头,但又倍感惶恐。毕竟从宏观叙事角度而言,深刻的感悟,需要以历史的深厚沉淀、现实的精准把握和未来的战略洞察为支撑,才能言之有物;于我而言,这堪称一篇“大作文”。只能管中窥豹,结合阅兵的直观印象与公开信息的现
所谓阳谋就是有始也有终但是无解的阴阳局,诡异在于,善言诛心:如果外在不干预,此局按照开局者的思维逻辑,流程式程式化的运行下去,直至成功;如果干预,走上主干道的分支,自己消亡内讧或认输,也能达到布局者的期望。阴阳局的高明之处是大大方方告知结果,让入局者明明白白无
《论持久战》是毛主席1938年在延安演讲时发表的,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纲领性文件。为了进一步调动全国抗战的积极性,坚定抗战的信心,中央决定将其发行并翻译至海外,担任印制发行任务的是邵洵美。
“在延安最令人感奋的经历莫过于发现人人都有一种使命感。随便一瞥他们拟定的计划,估摸半个世纪以后才能完成。但是他们信心满满,就像已经订好了一份晚餐,半小时后就能送到。”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日军在中国可谓是长驱直入,上海、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,一时间国内的“亡国论”一度甚嚣尘上。
“如果战端一开,那就是地无分南北,年无分老幼,无论何人,皆有守土抗战之责,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。”
1938年春天,南京城墙的弹孔还在渗血,上海租界报纸头条印着“日军将攻武汉”,北平茶馆的说书人讲到“扬州十日”突然哽咽。
翻开第一页,老蒋本来想着随便瞄两眼,结果一屁股坐那儿,从午后啃到点灯,连酸梅汤都忘了喝。
《文史通义》是清代学者章学诚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,全书分内篇六卷、外篇三卷,补遗、补遗续各一卷,共150余篇,涵盖文史理论、学术源流及方志体例等内容。这本名为《文史通义》的书,实际内容却是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。据曾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的老同志回忆,这种以“文史
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刻,毛主席在延安写下了《论持久战》,一本上万字的战事分析文稿。这本书从延安流传到重庆、再到国民党高层会议桌前,最后甚至被日本军方情报部门拿去翻译分析。蒋介石翻完后,对身边的陈布雷说了一句:真有两把刷子。
1938年5月,延安窑洞油灯下的毛教员写完《论持久战》,直接戳中全国最慌的那根神经:到底还能不能打?
一条黑底金纹的,总是抢得最凶,吃得最快,也长得最大。但它有个毛病,吃饱了就开始用身体去撞别的小鱼,搞得一池子水都浑了,大家鸡飞狗跳。
这五万字把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说透了,日军有多少兵、多少枪、能打多久,全摆在台面上。
1938年春天,南京城墙上的弹孔还在流血,上海租界的报纸上天天登着日军要打武汉,
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,1976年9月9日,当时已经6岁的我跟在母亲后面到生产队的大田边割猪草,母亲在大田里劳作,突然生产队东头的大喇叭响了,播放的是低徊的哀乐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用沉痛的声音播报了一条天大的噩耗——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!